一、学院沿革 1、yl6809永利沿革 yl6809永利的前身是吉林市轻化工局中等技术学校,成立于1965年,隶属于吉林市轻化工局。1978年9月,更名为吉林市轻工业学校。1984年9月,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吉林省纺织工业学校。开设服装设计、装潢设计和染织设计三个专业,学制均为四年。2000年6月,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0年8月并入东北电力学院。 根据东北电力学院党委《关于组建东北电力学院职业学院的决定》,成立职业学院。2000年7月,根据学校《关于东北电力学院职业学院实体化改革的决定》,成立艺术系,隶属于职业学院。2000年10月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艺术类专业从2001年开始增设艺术设计本科专业、专科专业、高职班。2002年9月,根据《东北电力学院职业学院新一轮实体化改革方案》,撤消艺术系,成立服装与表演系、环艺与装璜系。2004年11月,撤销职业学院,由原服装与表演系、环艺与装璜系组建成立yl6809永利,为学校直属教学单位。2007年5月经学校批准,yl6809永利设立服装系、表演系、环艺系、装潢系。2013年10月,经学校批准成立动画系。2016年增设表演本科专业。2017年撤销表演系成立服装与表演系,为学校直属教学单位。 2、媒体技术与传播系沿革 1998年,由东北电力大学的原电教中心和计算中心整合,成立了信息化教学中心。2002年,在具备了一定的人员和设备基础上,媒体系申请设立了专科专业——媒体技术与信息传播,继而设立了媒体技术与传播系(以下简称媒体系),为学校直属系,现今媒体系(信息化教学中心)具有教学教辅双重职能。2006年,媒体系又申请设立了本科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同时原专科专业停招。2008年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拓展成了影视技术和现代传播技术两个专业方向,于2009年9月正式招生。2010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改为艺术类招生。2015年增设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于2016年开始招生。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各设立一个自然班。为学校直属教学单位。 二、学院基本情况 目前学院下设服装与表演系、环境与视觉系、数字媒体艺术三个系。下设六个本科专业即:1、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2、环境设计专业;3、视觉传达设计专业;4、数字媒体艺术专业;5、表演专业;6、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三、学院教师社会兼职情况 学院教师在学术界及社会团体承担着重要角色,其中:教育部高校纺织服装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1人;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1人;中国流行色协会理事1人、色彩教育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纺织教育学会理事1人;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委员1人;吉林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吉林省艺术设计协会副会长2人;吉林省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会长1人;吉林省传媒学会副会长1人。 四、学院本科教学与教学改革成果情况 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上,以“优化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鼓励创新”为理念,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设计艺术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确立了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向注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转变。改革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和组织方式,系统地构建了本科理论教学体系、实践创新教学体系、素质拓展体系,并将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贯穿于各个本科教学环节的始终。 学院现有: 吉林省级艺术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吉林省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资金项目“艺术创意产业化实践基地”1个、吉林省特色(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一个、校级服装与服饰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级“服装与服饰设计实践教学创新实验区”一个、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中心工作室5个、东北电力大学网络电视台、东北电力大学《逐梦》杂志编辑部、东电传媒创意工作室、睿思创意创作工作室、纪录片创作工作室等。 近年来,学院完成: 省级教改项目17项、校级教改项目42项;省级优秀课2门、校级优秀课4 5门;教改论文98篇,教材25部。教改项目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5项。近3来,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项、省级27项。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五、学院学科建设情况 基本情况 学院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yl6809永利获得了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7年11月获得了设计学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 现有时装设计与展示研究、环境设计艺术研究、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研究、数字媒体艺术研究、艺术与科技等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学院自招收设计艺术学研究生以来,以研究东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及设计学理论研究为主旨。多年来积淀深厚,授权点学科逐步形成了以时装设计与展示研究为先导,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与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为主干的学科发展队伍,在学科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及办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主要表现在: 学科梯队结构比较合理: 目前设计学学科共有教师20名,其中: 职称结构为教授6人,副教授14人,有硕士导师共18人,年龄结构为35岁及以下3人,36—45岁7人,46—60岁10人。 学科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保证培养质量的硬指标框定前提下形成规模。目前该学科已毕业硕士研究生112人,在读本科生1016+人,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48人。 2、科学研究成果显著: 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8项。 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1项,总计科研到款223.2万元。 共发表学术论文320篇,其中SCI 4篇,CSSCI 27篇,EI 1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96篇,撰写专著19部。 现有实验实训场地4800平方米,各专业工作室及相关实验室共计56个,总资产近1200万。科学建设条件不断完善,基本满足学科教学发展的需求。 六、学院科研机构、基地、平台建设情况 重级科研机构: 吉林省人文社科重点领域(服装领域)研究基地1个;吉林省省级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吉林省服饰文化研究中心1个;吉林省级高校创新团队1个; 校级科研机构: 吉林民族服饰文化研究所1个;东北电力大学书画艺术研究所1个,吉林数字化创新艺术设计研究所1个;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研究所1个;东北时尚品牌研究中心1个。 七、学院科学研究成果情况 学院教师主持承担: 科研课题43项,国家级2项、省部级29项、厅局级22项;出版学术专著16部、教材18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SCI 2篇、EI期刊收录检索11篇、国外EI会议3篇、CSSCI 15篇、北大核心345篇;授权发明专利75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外观专利40项、实用新型22项。 八、学院学术交流活动情况 学院注重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先后邀请北京服装学院博士生导师赵平教授、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付黎明教授、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李超德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苏丹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李薇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曹星原教授、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林家阳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家安教授、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陈彬教授、牛顿商学院---香港时尚学院执行院长吴波教授、鲁迅美术学院马克辛教授、吉林建筑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齐伟民教授、北京服装学院蒋玉秋博士、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马丹教授北京电影学院姚国强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梁明教授等专家、学者来我校讲学并进行学术交流。 九、学院承办国内、外会议情况 先后承办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会议1次;承办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2017年度学术工作委员会年会1次;承办吉林省服装设计师协会年会1次;吉林省艺术设计协会年会1次;吉林省高校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工作交流会1次;举办全国“传统、时尚、融合、发展”学术论坛1次。 十、学院现有实验实训场地情况 学院现有:表演厅、展览厅、东北民族服饰文化博物馆、服装工艺与技术室、民族服装文化研究室、形象设计工作室、书画艺术研究所、摄影实验室、陶艺造型工作室、立体造型工作室、雕刻书画装裱工作室、纪录片工作室、睿思创意创作工作室、影视摄影棚等45个实验实训场地。 十一、yl6809永利艺术类特色教育与专业教育情况 1、特色教育 主要以“服装与服饰设计”及“服装表演”专业为主。实行了服装设计工作室一体化教学改革。现有“服装与服饰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服装与服饰设计实践教学创新实验区,服装与设计、服装表演大学生实践创新工作室等。 学生实践教学成果显著,自开展工作室课题实践教学以来,以赛事课题和校企合作模式中的社会生产课题两条主线开展实践创新活动,使学生在全国大赛中屡获大奖。同时,为校企合作企业的设计开发及产品研发被广泛采用。 (1)特色教育---服装与服饰设计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为高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须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具备服装服饰文化创意的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设计创造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意识,熟悉服装企业、服装市场的运作知识,了解时尚潮流和流行预测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服装与服饰设计领域胜任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 曾多次进入中国服装设计十大院校排行榜,先后6次被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授予“育人奖”,荣获2017中国北京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人才培养成果奖。 获第三届、第四届中国服装设计师生作品大赛团体总分第3名和第1名, 2013年获第十八届“绮丽杯”中国服装设计大赛新人奖, 2014年获第九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一等奖和三等奖, 2015年获吉林省“华翰杯”首届服装设计大赛金奖, 2016年获中国时尚买手大赛全国十强; 2017年获第六届石狮杯全国高校毕业生服装设计大赛铜奖, 获2017中国纺织类创新创意大赛最佳创意奖, 获第22届中国服装设计大赛新人奖评选最佳搭配奖, 获2017“金富春杯”第五届中华嫁衣创意设计大赛银奖, 获“海阳毛衫杯”2017针织服装创意设计大赛铜奖2项, 获2017中国国际时装创意设计大赛未来之星设计师奖; 获2017年华人时装设计大赛优秀奖; 获2017年华人时装设计大赛优秀奖; 获第七届“石狮杯”全国高校毕业生服装设计大赛铜奖; 获第七届“石狮杯”全国高校毕业生服装设计大赛铜奖; 获第23届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评选优秀奖; 获2018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女装设计奖; 获2018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人才培养奖; 获2018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造梦空间新媒体奖。 (2)特色教育---表演专业 本专业培养的人才须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综合发展,适应表演领域,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此类人才的需要。要求培养对象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具备表演专业知识基础,掌握服装表演、影视表演、策划编导、形象设计管理诸方面的理论和技能,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鉴赏力和综合人文修养,能够在文化创意产业、时尚机构、各级院校、文艺行业等领域内胜任影视表演、服装展示、编导与活动策划、表演专业教育、形象造型设计、时尚媒体公关、品牌营销推广、礼仪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2013年至今,学院教师和学生在国际、国家及省级专业赛事中获奖近百项。其中,获国家级以上金奖21项、银奖及亚军23项、铜奖及季军16项、有23人获“十佳模特”称号;获省部级金奖38项、银奖及亚军31项、铜奖及季军24项、74人获“十佳模特”称号。 2、艺术设计专业教育 主要以“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专业为主。 艺术设计专业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专业实践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建立专业教学和实验实训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制定了实验实训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相结合、实验实训教学与实践创新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配合“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项目的建设,进行创新驱动、特色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模式的新探索。 (1)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际动手能力,较高的人文素质与专业的设计理念和丰富的设计实践,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熟悉设计流程和政策法规,强调艺术、科技、文化与设计的融合,能够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企事业单位从事设计、传播、推广、教学和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人才。 2012--2017年获中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二等奖6项、三等奖13项;获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学生组一等奖10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8项,教师获得专业组一等奖1项;获中国广告协会承办全国大学生学院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获中国国际印刷创意设计大赛银奖1项;获首届中国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大赛二等奖5项,获中国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2)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环境设计专业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须掌握环境设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市场视角,能够在环境艺术设计机构内,完成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等项目的工作。培养在环境设计应用领域里勇于开拓与创新,具有设计感悟力,专业项目策划与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专业人才。 2012---2017年获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现场总决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获第五届全国设计艺术大赛优秀奖1项;获中国环艺学年奖优秀奖3项;获中国名家具设计鼓励奖2项;获第三届高等院校设计大赛金奖3项、铜奖1项;中国包装创意大赛金奖1项、银奖5项、铜奖15项;获中国包装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获中装杯第二届建筑空间艺术构造大赛一等奖1项,最佳创意奖1项。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冰雕、雪雕大赛银奖1项、铜奖1项。 3、数媒与影视艺术教育---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1)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国家、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具备数字媒体知识基础,掌握设计学和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基本理论,具备较强的数字媒体设计、制作、传播等实践能力,能在新媒体、影视艺术及相关领域从事数字媒体艺术创意、设计制作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2010---2017年获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国家级二等奖7项、三等奖8项;获“全国大学生原创动漫大赛暨环保大赛”中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获全国高校节能宣传作品征集活动视频类作品一等奖1项;获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1项。获海峡两岸设计展”获得省级一等奖3项。 多年来,通过特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特色教学与专业教学、实践教学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学成果,提升了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水平。 (2)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国家、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品德高尚、务实进取、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导、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着力培养专业能力、政治素养、人文情怀与职业精神,以及国际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媒介融合思维创新能力。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毕业生在未来十年,能够积极参与到广播影视领域,以及新媒体领域的作品创作研究,以及达到社会各企事业机关单位宣传部门文宣活动的职业素养。具有综合专业水平,技术特点鲜明,职业道德较高的新媒体职业人。 近年来学生作品荣获各级各类获奖42项:国家级赛事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国际级赛事优秀奖2项、最佳创意奖1项,国家级展演二等奖2项,国家级吉林赛区(北方组)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省级赛事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优秀奖1项,省级展演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校级一等奖1项、校级三等奖1项。 |
东北电力大学yl6809永利 Copyright©2014 art.neep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By 数字媒体艺术系